生源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基础环节,学院坚持优质生源是发展的基础,提出实施生源质量提升项目。该项目从提高生源质量工作的长期性、全员性和全程性出发,建立“招生联动-育人推动-就业拉动”的贯通培养体系,促进高质量办学的良性循环。两年来,在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围绕“规模是学院的生存线、质量是学院的生命线、品牌是学院的生长线”,积极落实生源质量提升项目负责制,学院呈现生源数量充足、专业分布合理、生源质量稳步提升的喜人局面。
圆满完成招生工作,生源质量持续向好
2022年,学院共计录取3500人,报到率达97.3%。在2021年扩招的基础上再次扩大招生规模,并再次高质量完成各类招生工作,实现招录率与报到率创新高。
2022年招生计划实现大幅度扩招,招生录取线却是逆势上涨。山东省夏季高考和春季高考均一次性投满,投档率达100%。夏季高考录取最高分453分,最低分346分,超本科控制线25人,同2021年相比录取平均分提高46.4分;春季高考录取最高分576.9分,录取平均分496.6分,同2021年相比提高127分,其中超过本科控制线的有8人。最低录取分大幅提升,夏季高考中有16个专业平均分提高50分以上。2022年新开设的6个专业同样竞争激烈,最高分均在400分以上,最低分在350分以上。
图1.学院历年录取人数及平均分
优化招生工作机制,全员招生成效显著
学院党委高度重视招生工作,将招生工作列入学院年度重点工作,整体谋划、科学布局、精准推进,改善生源结构,全面落实招生宣传举措,营造了“人人都是宣传员、事事都是宣传点,时时都是宣传期”的良好宣传氛围,为吸引优秀考生报考我院,提高生源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积极主动对接生源省份,生源结构明显改善。结合学院发展实际,在专业设置、招生计划、招生类型等方面科学合理分配,使生源结构类型和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开展单独招生考试、综合评价招生考试、春季高考、夏季高考、三二连读合作办学等多种招生类型;首次面向四川省、江西省、山西省、云南省4省份招生,省外生源计划数同2021年相比提升50%,生源结构进一步优化。
图2.学院2022年招生类型
二是充分发挥头雁效应,激发招生宣传新活力。为扎实做好招生宣传工作,2022年学院各部门、单位通力合作、多措并举,充分发挥服务意识,以考生及家长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为突破口,将宣传重点放在突出学院的办学特色、专业建设和办学成果上,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方式,将招生信息、招生政策深入到考生中去。线下,学院领导亲自筹划并带队参加招生宣传,兵分五路带头深入泰安、烟台、威海、枣庄、青岛等地区的招生咨询现场开展工作,109名教职工在山东省16地市开展55场招生宣传工作。线上,通过制作宣传片、电子招生画册、招生200问、招生明白纸、开展云探校直播、7场线上咨询会等方式全方位展示学院风采。在高考志愿填报黄金时期,由学院党委书记王铨亲自执笔的《我报考青岛工程职业学院的十大理由》在学院微信公众号、各类新闻媒体发布,招生宣传期间,该文章连续多日成为学院热搜,为考生志愿填报做出了最真诚的指向,吸引了考生和家长的广泛关注。
图3.学院召开2022年招生动员大会
图4.学院领导在招生咨询会现场为考生答疑
图5.学院教师积极参与招生宣传工作
图6.招生画册
图7.报考十大理由
图8.“云探校”海报
三是及时总结经验,巩固招生宣传成果。为改善与加强今后的招生咨询服务,邀请新生和教职工为学院招生工作建言献策。面向2022级新生开展招生宣传满意度调查问卷;参展教职工结合自身体会,总结参展经验并提出83条改进建议,由招生就业与校企合作处牵头汇总编撰成《招生日记》。同时,学院为109名教职工举办2022年招生工作庆祝大会,共同庆祝来之不易的招生成果。
图9.招生日记
强化学院内涵建设,社会美誉度持续提高
学院大力推进精神文化、视觉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建设,打造“学生至上”“教师至上”“服务至上”文化品牌;成功立项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入选教育部“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项目”院校、入选中国成人教育协会“职业院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项目全国第一批实验校、获批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服务基地”项目、获批1+X智能制造生产管理与控制山东省考核管理中心等多项荣誉称号;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推进与城阳区、高新区、西海岸新区战略合作。学院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美誉度进一步提升,增强了学院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
图10-11. 校园一隅
构建协同育人体系,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学院牢牢抓住“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不断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深入推进三教改革,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协同育人机制,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关注学生成长,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成为“生活人、经济人、技能人、创业人、合格公民”。同时,学院深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积极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与歌尔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海克斯康制造智能技术(青岛)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建产业学院;分别与山东龙涎春酒业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青岛和金盈隆传媒有限公司、慧新全智工业互联科技(青岛)有限公司、青岛共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步云航空科技有限公司、青岛海信模具有限公司、上海联泰科技有限公司、青岛赛奥泽恩生物公司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在订单生产、学生培养、师资培训、教材开发、课程建设、科研成果、收益分配等7个混合所有制要素的引领下,与山东龙涎春酒业有限公司签约共建学院首个教科研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生物发酵实训基地”,实现混合所有制破题。2022年1月起,学院领导带头开展“百家企业大走访”活动,共完成走访企业145家,达成合作意向90余家。积极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多举措拓宽就业渠道,确保提供高质量的就业岗位。2022年通过线上宣讲+线下双选的方式,先后组织线上企业宣讲会10余场,通过就业信息网发布岗位6525个;举办2022年实习(就业)校园双选会,学生岗位比达1:11,实现以高质量就业吸引高水平生源的目标。
图12.2022年实习(就业)校园双选会
新起点、新征程,今后学院将继续以生源质量提升项目负责制为引领,构建招生-育人-就业联动机制,以高质量生源助力高质量人才培养,为学院实现“高职示范、工科黄埔、职教本科”的发展目标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