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院开展百家企业大走访活动
从1月26日学院领导带队走访海信集团、海尔集团、歌尔青岛研发总部等企业开始,学院全年累计走访145家企业,并与90余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扩大了学院影响力与合作面。授权落地“华为ICT学院”建设项目,与青岛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确立联合招收地铁员工订单班合作项目,与海信、海克斯康等企业合作开展教师实习实践活动。
二、学院智能制造专业群立项山东省高水平专业群
2月26日,智能制造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联合申报的智能制造专业群成功获批立项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本次专业群立项以山东省智能制造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引领,紧密对接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服务地方经济,科学调整专业结构,充分展示工科特色专业群的优势。
三、银校共建智慧校园
5月26日,学院与中国银行青岛市分行签订全面合作协议,揭牌成为党建共建单位,为赓续银校党建共建与产教融合提供新模式。自2021年3月起,学院与中国银行青岛市分行达成战略合作,由中国银行出资2000万元,支持学院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建设智慧校园。重点建设项目“云数据中心”居同类院校省内领先、国内一流水平。
四、市领导批示学院关于赋能我市产业发展的报告
5月31日,《青岛工程职业学院关于赋能我市产业发展的报告》提报市政府,王波副市长批示:“应支持青岛工程职业学院赋能我市产业发展”,并对工作推进提出了具体要求。这项批示对学院赋能我市产业发展的作用给予充分肯定。
五、学院混合所有制试点实现突破
6月10日,学院与山东龙涎春酒业有限公司揭牌成立“生物发酵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青岛海水啤酒酿造工艺等科研课题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实现了学院混合所有制零的突破。全年与歌尔等企业共建产业学院3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基地)9个。
六、学院召开驻校抗疫28天总结会
6月23日下午,学院隆重召开“守望互助战疫情,不忘初心向未来”驻校抗疫28天工作会议。在3月份疫情严峻的28天,学院实行驻校管理,听令而动,守牢疫情防控阵地。会上再度重温了驻校抗疫期间,在学院党委坚强有力领导下,师生一起圆满作答的“抗疫大考”。编辑成书《抗疫故事》《驻校日记》,拍摄《记忆·28》专题片,记录五千师生28天非凡抗疫经历。
七、学院推进与城阳区、高新区一体化战略合作
6月23日起,城阳区委书记吕鹏,区长殷连刚,区委副书记、高新区工委副书记、管委常务副主任李天传先后赴学院调研。9月以来,学院与城阳区、高新区就人才培养、社会培训、政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示范园区建设等方面推进战略合作。12月,学院与城阳区签署《青岛市城阳区人民政府 青岛工程职业学院关于技能人才培养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高新区签署《青岛高新区管委与青岛工程职业学院一体化发展框架协议》,对学院建设四期工程、大型共享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和300亩产教融合示范园区等重大项目起到关键推动作用。
八、学院首届471名学生顺利毕业
6月30日,学院第一届毕业典礼隆重举行,欢送第一届毕业生共471名同学正式毕业。典礼现场,党委书记王铨寄语全体毕业生继续保持“生活人、经济人、技能人、创业人、合格公民”的青工职院特质。学院成立以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举办2022年实习(就业)校园双选会,40家优质用人单位提供近1560个工作岗位,双选会学生岗位比达1:11。
九、《我选择报考青岛工程职业学院的十大理由》引爆学院招生工作
7月17日,在高考志愿填报黄金时期,由学院党委书记王铨亲自执笔的《我选择报考青岛工程职业学院的十大理由》发布。《十大理由》从学院的办学理念、办学成果、办学设施、师资力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就业指导等考生和家长关注的热点问题展开介绍。招生宣传期间该文章连续多日成为学院热搜,经校内外媒体传播后共有报道14篇,为考生志愿填报做出了最真诚的指引,大大提升了学院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为学院生源质量的提升也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十、学院招生录取生源质量爆棚
8月22日,学院2022年招生录取工作圆满结束。2022年学院招生工作围绕“规模是学院的生存线、质量是学院的生命线、品牌是学院的生长线”这一发展理念展开,以生源质量提升项目负责制为引领,呈现出生源数量充足、专业分布合理、生源质量稳步提升的大好局面。本年度不仅高标准完成招录3500人的招生计划,34个招生专业投档率全部达100%,还实现了生源质量的惊喜提升,夏季高考录取最高分453分,录取平均分比去年提升46.4分;春季高考录取最高分576.9分,录取平均分比去年提升127分。
十一、学院主雕塑落成,工科特色校园文化初具氛围
8月25日,学院主雕塑《九工》新落成,同步落成的还有《求工》《向未来》《工之空间》和《旋》等雕塑,与去年落成的著名雕塑家张白涛《乘着歌声的翅膀》雕塑遥相辉映,将学院“工科”特色以具象的形式表达出来,充分展现出“工科黄埔”的愿景,引导师生赓续“大国工匠”的精神品质。
十二、学院教师获评“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9月20日,学院刘红伟老师,立足工作岗位,刻苦钻研技术,在技能竞技大舞台挥洒汗水,获评“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是2022年青岛市唯一获得该称号的高职教师。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2022年通过校园招聘、社会招聘、高层次人才招聘等方式多措并举,招聘新进教职员工83人,全年报名与招录比例达到42:1 。积极对接国家级培训,引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累计培训学院教职员工逾500人次。一支思想稳定、结构合理、素质全面、能力突出的教师队伍稳健成型。
十三、社团纳新活动助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9月29日,138个社团百花齐放,以“百团大绽,社彩缤纷”为主题的社团纳新活动圆满落幕,95%的学生参加社团。学院积极推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改革学生评价机制,致力于培养学生具有“生活人、经济人、技能人、创业人和合格公民”的五种特质。通过“这三年,我将这样度过”等主题活动、探索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加强学生文明礼仪培养等,创新构建学生品德发展、身心健康、审美能力和劳动实践评价新机制,助力学生成就“最真实而独特的自己”。
十四、“青工职院这三年”新闻发布会,回顾不凡发展三年
10月11日,学院召开“青工职院这三年”新闻发布会,十余家国家级、省市媒体、16位记者参加报道,活动被国家级媒体《人民政协报》、中国网等广泛报道,并通过线下成果展、“青工职院这三年”大事记、“媒体走进青工职院”等形式得以宣传,学院“非凡三年”的重大成果由此传播,成为二十大召开之前学院组织的重大宣传活动。此次活动相关报道近70篇,传播量达到70余万,编辑完成7万字的《青工职院这三年》书册。
十五、开展“一法七文件”学习,做职业教育明白人
10月12日,学院深入学习贯彻职业教育“一法七文件”相关政策文件学习研讨会第三次会议圆满结束。9月至11月,学院开展职教文件再学习系列活动,学院领导、各部门(单位)负责人带头对相关政策文件进行详细解读,各部门(单位)随即以《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文件汇编》为参考,以“考研的精神”主动思考、潜心研究,做“职教明白人”。职教文件再学习系列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学院内部通过再学习、再落实、再提升,征集“金点子”288个,提炼学院层面“金点子”14个纳入学院重点工作,推动学院更高质量发展。
十六、学院与世界500强企业海克斯康等开展全面校企合作
10月26日,学院与海克斯康、慧新全智公司签署合作协议,设立“海克斯康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慧新全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在海克斯康园区挂牌“青岛工程职业学院产学研合作基地”“青岛工程职业学院教师工作站”。7月起,我院与海克斯康开展全面校企合作,本次合作以智能制造学院教师暑期培训为契机,学院聘请海克斯康管理人员、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构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创新团队,共同进行专业和课程资源建设等系列活动,形成“1+Z+X”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十七、学院开展“我做学生成长导师”活动
11月24日,学院举行“我做学生成长导师”启动仪式,311名教职工结对622名新生,助力学生全面成长。每位导师都是学生思想引导者、学习的辅导者、择业、生活的指导者、心理的疏导者。通过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思想动态,指导学生开展学业及职业规划,协调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十八、学院智慧校园“一网通办”建设全面完成
11月30日,学院网上办事大厅和信息门户正式上线,这是学院“一网通办”建设工程标志性成果的落地之举,标志着学院智慧校园建设进入“应用为王”新阶段。网上办事大厅和信息门户建设始自2021年6月,至基本建成历时1年零5个月,涉及学院19个部门,沟通厂商25家。截至11月底,学院各信息系统已实现优化整合,学院数据实现“一数一源”,数据孤岛得以打通,数据效能充分发挥,智慧校园“管理、服务、赋能”发展架构初步搭建。
十九、学院与西海岸新区推进战略合作
12月9日,学院与西海岸新区签署《青岛工程职业学院西海岸校区项目战略合作协议》。10-12月,学院与西海岸新区经过多次深入洽谈,就新校区选址和项目合作达成了意向共识,将为西海岸新区和全市产业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为践行市政府“工赋青岛·智造强市”战略贡献力量。
二十、百分之百教师参加第二届教师技能节比赛
12月6日至14日,学院举行第二届教师技能比赛。基础课 65名教师参与口红制作、天气钟焊接、网线及榔头制作4个项目的职业体验,推动跨专业交流与融合。专业课104名专业教师参加了17个赛项的专业技能比赛,本次比赛邀请了世界技能大赛参赛选手、全国技术能手、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裁判和行业企业专家等进行命题并参与评审,实现了岗课赛证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