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中国高校亟需创新治理理念、治理制度、治理能力、治理方法,以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
学院自成立以来,提出“高职示范、工科黄埔、职教本科”的发展愿景,将“先进性”“先锋性”作为学院的发展理念,明确“知行有度、刻意求工”的校训,积极发挥工科高职院校作用,以“教师至上”“学生至上”“服务至上”三个至上品牌建设为引领,落实“思考的意识、研究的习惯”“想透、说清、干实”“正确的做正确的事”三个工作理念,积极营造个人心态、部门状态、学院生态的“三态合一”的和谐氛围,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逐渐形成了具有青工职院特色的治理模式,2023年,推出了一系列举措,为学院高质量发展助力。
一、“学生至上”立体育人,尊重关怀帮助学生成长
“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助力学生全面发展。2023年,学院以深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助推“五种特质”育人目标,制定出台《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以制度建设护航学生成长。学生自入校起便生成综合素质档案,勾勒成长轨迹形成“自画像”。坚持“综合素质+专业技能”育人模式,融合学生“我在学院这三年”成长计划,借助“学声直通车”——书记院长面对面、高雅艺术进校园、“好企业好工作”讲座等多样化形式,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体系,打通教学、育人、就业等人才培养环节中的“信息孤岛”,构建具有青工职院特色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程,培养充满活力的“1+X”复合型人才。今年,有90余名学生在技能大赛中获奖,70余名学生获评省级以上荣誉。
“数智分析+隐形资助”精准帮扶困难学生。坚持以信息技术推动学生工作决策科学化、管理精准化和服务个性化,倡导“让数据多跑腿,让师生少跑路”,采用“数智分析+隐形资助”模式,实现关怀与尊重并行,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精准帮扶。
“我做学生成长导师”引导学生快速成长。2022-2023学年,学院全体311名教职工与622名学生参与结对活动,2023-2024学年,338名在职在编教师迎来的新一批结对学生。“我做学生成长导师”活动开展以来,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院学子与成长导师共同进步,收获颇丰,感受深刻。对于活动中涌现的先进典型案例,学院进行了“筑梦润心,厚爱育人”“我做学生成长导师”系列宣传报道,累计报道十余篇,以先进典范力量助力学院高质量发展。
二、“教师至上”深化管理,民主参与保障团结稳定
建制度深化民主参与。2023年,学院通过教代会、论证会等制度保障教职工民主管理和决策。学院工会成立以来,通过民主、公开、透明的方式,投票表决与教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重要制度,面向教职工广泛开展意见座谈会、政策解读会,对相关意见做到逐一研究与反馈。以98%的通过率高票通过了《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实施办法》这一教师最关注、最敏感的制度。将“实训基地教师划转”和“首次教师职称评审”这两大最容易出现问题和异议的敏感工作做到了风平浪静、波澜不惊。
“晒工作”营造向上氛围。2023年,从学院主要领导到每一名教职工,每周通过企业微信进行工作总结计划,分享工作心得,交流工作经验。既通过加强协调配合提升了工作效能,又构建了全体干部职工相互之间监督评价的平台,从而形成了注重工作实绩的评价用人导向,激励教职工争先创优,履职尽责,营造了比学赶超、踏实肯干的良好工作氛围。同时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制度化、清单化等办法引导全体教师自觉树立良好师德风范和师德形象,不断提高自身师德修养。
强培训提升职业获得感。2023年,学院为全体教师分析和制定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积极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有关部门组织的教育培训活动,举办教师职业体验工坊,全体教职工通过亲身体验产品手工制作的全过程,对学院专业特色、教学内容、岗位要求等加深了解,以此提升教师专业理论和技能水平。2023年,学院教师在省教学能力、技能大赛中共获五个奖项,荣获三十余项市级以上荣誉称号。邀请校外专家为教职工开展人文、礼仪等讲堂讲座。组织系列“教职工家属进校园”活动,通过动手实训等特色环节,让家属们亲身感受老师的工作环境,增进“小家”感情和“大家”凝聚力。设立自助餐厅提升教师午餐质量,举办各项文体活动,用心用情的关怀增进教职工的获得感、成就感、幸福感。
三、“服务至上”全面到位,转变作风提升治理能力
“管理十问”打造“青工知乎”。2023年,学院坚持问题导向,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深入开展“管理十问”活动,通过问题提升学院服务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引导各部门、单位认真反思工作、研究工作、推进工作。活动开展以来,学院各部门、单位立足学院发展实际,着力提出创新问题、科研问题、实践问题,针对性地思考问题现象、原因分析和对策建议,累计提出问题及改革建议74项,为学院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提升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信息赋能”创建“智慧校园”。2023年,学院遵照“管理、服务、赋能”信息化发展主线,推进智慧校园高标准、高质量建设,以数字化服务治理现代化。新建设微机室、电子班牌、多媒体智慧黑板、移动一体机、图书馆软硬件等教学学习设施、公共环境与新型空间,实现对智慧校园的有力支撑,为师生提供便捷化、多样化、智能化的环境与服务。建立健全业务流程96项,业务信息系统26个,实现学院所有业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开展公寓电控分析,通过分析用电量情况、恶性负载等指标,实现学生安全便捷、绿色低碳用电。数字化赋能教学、管理、服务全过程,有效支撑科学决策、精准管理、便捷服务,获评山东省智慧校园示范校建设单位。
优化环境提升师生幸福感。2023年,学院坚持“后勤不后”工作理念,不断优化服务举措。污水管网顺利接入市政管线,直接节约学院经费300余万元;学院四个基建工程的完工,为师生创造更好的教育教学和学习生活环境;积极联系城阳区交通运输局,提供公交摆渡服务,打通师生出行最后一公里,温暖出行之路;打造智慧食堂,通过师生消费数据分析、满意度调查等举措,多维分析,做最暖“店小二”,书写了食堂“食品安全、价格监督、服务到位、营养健全”四篇文章,保障师生舌尖安全。
强化培训提升服务社会能力。2023年,学院坚持“一体两翼,双轮驱动”加强对外培训工作。强化制度建设,完成6项社会培训管理办法和制度的制定、发布,进一步强化继续教育工作管理和程序的规范化。顺利完成山东省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社会培训评价组织、青岛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青岛市退役军人职业技能培训承训机构和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室等6项资质申报。共计27个培训项目,34个培训班次,近3000人次的培训工作,培训项目和班次数量同比分别增长42.1%和78.9%,培训到账额同比增长36.9%。社会培训能力和规模稳步增长,实现了“量质双增”。
“时刻准备”护航校园安全。2023年,学院坚持“无过就是功、时刻准备着”的安全工作理念,建立起“一体两翼三清单四图谱一驱动”大安全管理体系,构建安全工作制度化、安全责任明细化、安全检查常态化、安全教育系统化的新安全格局,全力为学院发展保驾护航;依托网格化管理工作,织密织牢安全责任网,划清责任主体,实现对人、地、物、事、组织等不同工作对象的精细化、科学化管理;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机制,实现安全隐患整改闭环管理。全年围绕18个主题共组织各类安全专项教育59次、疏散演练7次。施行安全工作月通报制度,对学院的安全事故、隐患等每月进行通报。全年未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为校园安全稳定和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下一步,学院将继续围绕学生和教师两大主轴,积极探索践行民主管理和优化服务举措,发挥学院工科特色办学优势,不断创新思路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革新发展,切实提升治理成效,为服务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